试论二战前旧金山华人教育的历史特点(3)

2024-05-04

  四、中文学校教育:从华侨教育到华人教育的历史转变

  华人中文学校从本质上来讲是华侨教育,属于中国教育的一部分。近代以降,华侨教育兴起、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以前为华侨自发办学时期,主要是设立蒙馆、学塾等旧式教育机构,教授华侨上层子弟;20世纪初至1940年,是自觉地创设新式华侨学校的时期,华侨教育渐趋普及;1941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则为华侨教育开始向华人教育转化的时期。[9](33)二战前作为美国大陆中文教育的中心,旧金山的华人教育发生着从华侨教育到华人教育的历史转变,即从教育的政治性到文化性的转变。

  从中文学校的发展来看,早期的中文学校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与中国国内的私塾教育十分相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传统文化,维系民族感情。19世纪70年代以后,旧金山华人学龄儿童数量不断增多,华人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提上日程,但美国种族歧视的限制依旧存在,其前途不禁令人担忧,因此父母就将华人子弟的前途寄托于祖国,因此也更加重视祖国文化的传递。

  旧金山华人子弟的中文教育首先是从私塾或专馆开始的。光绪年间,华埠设有私家专馆十余间,每间有学生二三十名,学费很贵,每月四五元。1888年,在旧金山中华会馆支持下建成的大清书院是旧式中文学校的代表,其教学水平与中国乡间比较好的私塾专馆类似。学费每月五角,上课时间由星期一至星期五,每日下午三时,学生从远东学堂(应为华人公立学校)下课后进行。通常晚八时至九时,正教习教授四书一次,全体学生共听,并出对联题目习作。[10](356)即使是大清书院,也不过是专馆式的教学,并非现代意义的正式学校,仍延续着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缺陷。

  随着清末新政的社会改革以及海外华人移民力量的逐渐壮大,海外华人的中文教育也开始受到清政府的重视。1908年,清政府派遣内阁侍郎梁庆桂赴北美兴学。在梁氏的推动下,中文学校开始得到官方的支持。在民国时期的二次兴学中,随着国内社会进步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美国华人教育的指导更加具体和完善。三次兴学使旧金山以及美国的新式中文学校得到了长足发展。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美国中文教育进入全盛时期。旧金山作为美国第一大华埠,也是中文教育的中心。1934年旧金山有10所华文学校,1848名学生和47位教师。[11](57)

  民国时期,旧金山中文学校中小学的编制与国内保持一致。旧金山中文学校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帮助华人学生掌握中文的使用方法,建立符合中国要求的道德标准,帮助他们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世界,希望他们以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传统为骄傲,同时也教育华人学生不能忘记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从教学内容上讲,中文语言、文化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汉语既是教学媒介用语,同时也是一种母语的学习与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无论是传统私塾中的《三字经》、《百家姓》等科目,还是新式学校中的国文、经济、历史、地理等科目,都是围绕传授中华文化知识而设置的。此外,爱国主义也是中文学校教育的重要主题。《新国文》第17课有一篇关于“爱国”的文章,文章开头直接切入主题:“国以民立。民以国存。无民则国何由存?无国则民何以庇?故国民必爱国”[12](267)。总之,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与教育目的紧密相连,其教育活动带有明显的民族感情,体现着语言文化的传承。

  然而,即使是在中文学校的较盛时期,仍有大部分华人子弟没有进入华校。如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大陆约有12000多名5~14岁的华童,但中文学校的学生只有3000多人。[13](32)除了旧金山之外,美国的许多华埠通常只有一所由本地中华会馆主办的学校,其规模也比旧金山的学校小得多;而且与美国公立学校教育相比,中文学校也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它只是带有补习性质的学校。

  从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旧金山中文学校变迁的分水岭。首先,这在于华人父母对中文教育的心理期望发生了变化。“前者希望子弟熟习中文以应世或回国升学;后者不过求其能记姓名备书写而已。”[14](358)其次,进入了中文学校的华人学生,一心向学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受到来自于父母的强迫。第三,二战以前,华人子女一直受到美国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持续影响,对于他们而言,美国毕竟是他们的出生地,他们也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主流社会的认同以及争取平等的政治待遇。

  总之,二战之前中文学校的教育定位多与中国保持一致,维系对中国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但是由于华人社会的变化、中文学校的局限性以及华人子女自身的定位,二战以后,华人的“中国取向”开始从主导地位转化为从属地位,中文学校也更多地专注于文化传承功能,维系华人子女的文化认同。

  五、结语

  通过上述对二战前旧金山华人子女教育发展的特点分析,从教育史的角度,我们大致可以发现美国华人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

  其一,排拒奠定了华人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基调。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排斥,具体表现为1882年以来颁布的一系列排华法案,而在教育领域则是隔离教育政策的长期执行。在美国,白人是强势的主流文化群体,华人则是弱势的亚文化群体,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华人备受歧视,必须在各个方面争取自身的权益,而两者之间的彼此接纳则显得非常有限。

  其二,争取平等教育权是华人教育发展史的主线。虽然美国社会对移民文化的吸收和包容力很强,但在挥之不去的种族主义的阴影下,美国社会对外来移民,尤其是对非白种人的歧视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是在大力推行“熔炉”政策时期,仍有一些白人坚持种族主义观念,认为华人是不可同化的异族。教育平等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对教育机会的追求与把握,也是华人能够摆脱苦难、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从1859年算起,至今150余年的美国华人教育史,可以说是华人顽强抗争、不断追求教育平等的历史,这种斗争至今还未结束。

  其三,华人子女的二元教育凸显着中美文化冲突。对于华人子女来说,一方面他们通过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教育,开始接触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并开始质疑和渐渐反叛来自于父母的保守思想和行为控制;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得不在父母的要求下接受中文学校的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约束。作为应对美国化和基督教化的措施,家庭教育和中文学校成为华人父母抵制社会同化的必然选择,但是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无论是华人家庭还是中文学校都扭转不了旧金山华人子女为美国文化同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二元教育下的文化冲突在家庭中表现得尤为激烈。

试论二战前旧金山华人教育的历史特点(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声乐表演中的心理凋节方式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