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学的应用现状与作用论文(共3篇)(2)

2024-04-29


  第2篇:急救医学系统在突发事件群体伤中的作用


  邱发祥,黄明,赵全容(重庆江津区中心医院急诊科,重庆402260)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急救;突发群体伤


  急救医学系统(EMSS)主要是应对地震、水灾、火灾、重大交通事故、楼房倒塌、爆炸等灾难事故造成的群体伤员的紧急医疗救治。分3个阶段:①院前急救;②院内急救;③康复[1]。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工具的便捷,流动人群的增多,突发事件群体伤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及时启动EMSS对大批伤员进行快速准确的检诊和救治,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现将我们运用EMSS处理突发群体伤的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我院治疗的突发事件群体伤98起(每起>6例)共786例患者,男478例,女308例,年龄1~78岁,平均(42.0±4.3)岁。颅脑损伤208例,胸、腹联合伤48例,多处软组织挫伤268例,脊柱伤82例,开放性骨折102例,中毒78例。


  1.2方法


  1.2.1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院制定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由院长负责全面指挥,医务部协调医疗抢救各个科室的支持,如各临床科室、辅助科室、手术室、物资供应以及安置伤病员顺利住院等医疗保障。根据我院急诊科的接诊能力,将群体伤界定为单起事故伤员超过6例、其中有2例以上重伤时称为群体伤。急诊科医师接到院前急救医师的群体伤呼救后,根据伤员情况及预计到达的时间向各个相关科室发出呼救,各专科医师立即赶赴急诊科准备抢救,同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科主任立即报告医务部和分管院长,启动EMSS。


  1.2.2预检、分诊标准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红区、黄区和绿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4级”,1级:濒危患者,2级:危重患者,3级:急症患者,4级:非急症患者,简称“三区四级”分类。①红区:抢救监护区,适用于1级和2级患者处置,快速评估和初始化稳定。②黄区: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3级患者,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患者,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患者应被立即送入红区。③绿区,即4级患者诊疗区。


  1.2.310例以下伤员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指挥协调,组织本科室人员自行实施抢救。10例以上由值班院长指挥协调,抽调相关科室临床医护人员,组织全院力量实施抢救。


  成立抢救小组:①组长由急诊科主任担任。指挥协调抢救、决定收容,全权负责诊断救治方案,决定伤员治疗的轻重缓急次序,组织会诊,负责向医疗机构行政部门汇报,以求得相关科室的支援;②主治医师协助组长负责危重病员的救治,可代组长履行职责;③住院医师由高年资及低年资各若干人组成。参加抢救全过程。高年资者全面评价伤员,协助主治医师进行急救操作,如深静脉穿刺、书写病历、重点胸腹检查;④麻醉/急诊医师负责清理气道、气管插管、人工通气上呼吸机、头颈、神经系统检查、下胃管;⑤抢救护士主管心电、血压监测、输液、报生命体征(血压、呼吸、脉搏);⑥记录护士负责记录生命体征、抢救过程、化验结果;⑦巡回护士负责供应抢救物品,配合各种操作,陪护患者作相关检查。⑧保卫人员由保安担任,维持抢救现场秩序,阻止无关人员围观,保证伤员进入急诊室后在院内运行的迅速安全。


  1.2.4抢救场地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大批伤员时可在急诊大厅。


  1.2.5抢救程序急诊科主要任务是对伤员进行初期评价、复苏及二期评价。(1)初期评价:①气道与颈椎:气道是否通畅,颈椎有无损伤;②呼吸:有无呼吸道梗阻,注意张力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及肺挫伤的连枷胸。处理:开放气道,吸氧。呼吸频率>35次/min或呼吸困难,要及时气管插管。如严重颌面伤、气道异物时应行气管切开术或环甲膜穿刺术。如气道开通仍不能缓解呼吸困难,应考虑气胸、血气胸,应行胸腔穿刺、证实后做闭式引流。如有低血容量休克,要尽快控制出血止血,用大量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并作抗休克治疗。③中枢神经系统检查:迅速评价伤员的意识水平、瞳孔大小及反应。用清醒程度评估(AVPU)法:警觉(alert,A),伤员是否清醒;对声音刺激的反应(respondsvocalstimuli,V);只对疼痛有反应(respondsonlypainfulstimuli,P);无反应(unresponsive,U)。使用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法更有意义。④充分暴露伤员:全面评价伤员的伤情,脱去或剪去其衣服。(2)复苏:①吸氧;②建立静脉通道:至少2条大口径(16号以上)针头或尽快行深静脉置管,同时取血查血型、配血、血分析、生化、血气分析检查。平衡液快速输入;③评价复苏效果:呼吸频率、脉搏、血压、脉压、血气分析、尿量等,定期记录比较评价复苏效果;④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异常并处理;⑤留置导尿管和胃肠减压管:便于复苏时观察尿量和防止误吸。(3)二期评价:经初期评价和复苏后伤员病情趋于稳定,应继续进行二期评价:从头到足全面检查,包括头、颌面、颈椎、胸腹、四肢、直肠及神经系统等,注意病史采集要简明扼要,体格检查要仔细,避免遗漏。


  2结果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诊36起突发事件群体伤患者,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平均为5~8分钟,急诊科接诊、分诊、处置、收入院至所有伤员处置完毕耗时约45分钟。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接诊62起突发事件群体伤患者,通过以前的总结,启动EMSS,现在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平均为3~5分钟,急诊科接诊、分诊、处置、收入院至所有伤员处置完毕耗时约22分钟。说明应用EMSS应对突发事件群体伤的管理措施实施后临床反应时间明显缩短,急救效果满意。


  3讨论


  突发事件群体伤是指伤亡事件的规模超出现场急救、转运或医院的处理能力,是伤亡病例的医疗需求超过了现有的医疗资源[2]。在发生群体伤时,对群体伤伤员抢救成功与否,不仅检验医院的急救能力,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医院对群体伤员的救治程序是否科学有效。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创伤危重患者伤后“黄金60分钟”是决定性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如果伤员的出血被控制和处置,即可避免死亡[3]。


  对急诊医学而言,“时间就是生命”,要做到急诊科组织结构及布局合理,管理科学,抢救仪器到位,抢救程序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简洁,以便于操作和实行[4]。我院近年来对突发事件群体伤的救治启动EMSS,对医护人员进行合理分工,进行严密的救护组织管理,加强急诊科与各专科、ICU、麻醉科、手术室的沟通和联系,使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及专科治疗无缝衔接,有效地缩短了院内急救等待时间,是群体伤员抢救成功的根本保障。

急救医学的应用现状与作用论文(共3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实践应用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