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的政治维度(4)

2024-05-03

  五、公共教育制度的重建

  权利平等提出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公立学校(乃至国家)与家庭(乃至社区)的关系问题。科尔曼曾经正确地指出,“在最初的公平实践中,学校的作用同社会的作用与儿童的作用相比起来相对消极。学校的义务是为儿童的地理上的便利和免费教育(不包括儿童的时间价值)‘提供机会’,提供进入高等学校的课程。‘运用机会’的义务则由儿童或家庭承担,所以儿童的作用被界说为积极的,他肩负着追求成就的责任。”①p180~181“然而教育机会均等观念的演变,已逆置了学校、社区、儿童和家庭的作用。……这种责任上的逆置遵循着一定的逻辑顺序,它随着教育机会均等观念从学校资源投入的均等演变为学校教学效果的均等而发生转变。”①p191S·鲍尔斯和H·金蒂斯也曾明确提出过类似主张。②p57事实上,整个现代社会到处都弥漫着一种“走出家庭”的时尚,而这在某种意义上又都根源于古老的柏拉图(Plato)传统。他借苏格拉底之口说道:“他们(掌管国家的真正的哲学家)将要求把所有十岁以上的有公民身份的孩子送到乡下去,他们把这些孩子接受过来,改变他们从父母那里受到的生活方式影响,用自己制定的习惯和法律(即我们前面所描述的)培养他们成人。这是我们所述及的国家和制度借以建立起来,得到繁荣昌盛,并给人民带来最大福利的最便捷的途径。”(17)p310现有教育公平实践,无论是自由论者的还是理性主义者的,都与这类主张相关,也就是说,都要求切断家庭与子女之间的“偶然”联系。

  但家庭与子女之间的联系并非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是“偶然的”,亦并非家庭的任何类型的参与都会导致家庭间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事实上,科尔曼报告本身就已经表明:用钱可以买到的是不重要的,反映社会运作过程的东西才是关键的。他与他的合作者后来的研究更进一步说明: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支持和参与能有效地对抗家庭间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化。(18)反而现实生活中将人界定为技术熟练者(劳动者)的目标定位,对个人和家庭的歧视性的区分(如区分成问题儿童、贫困生或文化剥夺群体之类),以及基于制度性分割的寄宿与补偿教育,却都是将学校凌驾于个人、家庭和社区之上的产物,并以另一种形式导致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复制。现代公共教育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其轻率地切断了家庭与学校的内在联系。伊利奇(I. Illich)就曾深入揭露了以这种公立学校为核心的公共教育制度的虚假性和欺骗性。在他看来,“学校系统并未使机会均等,而是垄断了这些机会的分配。”(19)p18而它之所以能如此,就在于“学校如今履行着有史以来那些强有力的教会所共有的三种功能。它既是社会神话的收藏者,又是将社会神话所含种种矛盾加以制度化的承担者,同时还是仪式的实施场所,这些仪式再生产出、并掩饰着神话与现实之间的矛盾。”(19)p53Heinz-Dieter Meyer也指出,以综合、同化、平衡、中心化和世俗化为目标的税收资助的公立学校之所以能得以制度化,完全依托于一套独特的仪式和神话——正是它们将公立学校装扮成公共的、有效的和地方控制的——以及某种独特的机缘巧合,这种机缘巧合只是使这些制度修辞具有暂时的合法性。(20)p51-66

  伊利奇对公共教育制度的批判是十分深刻的,其对学习网络的推崇也非常具有启发性,但一个完全非学校化的社会既无必要亦不可能。在这里,问题的关键不是完全取消公立学校,而是重新理解公立学校并重建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并使之重新回归社区。哈耶克曾深刻地指出:“那种力图根除偶然因素的影响的欲求——此乃要求‘社会正义’的根本理由之所在——在教育领域中,一如在其他领域,只有通过根除所有那些不受计划控制的机会方能实现。然而,文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却依赖于下述两项条件:一是个人能够最充分地利用他们所遭遇的一切偶发因素;二是个人能够最充分地利用一种知识在新的环境中所能赋予他们的那些基本上不可预测的有利条件。”(11)p171我们现在从管理与控制者的角度对公立学校的界定是非常武断的,将家庭及私立学校这样一些“偶发因素”或“不可预测的条件”绝对排除在公共教育之外是十分危险的。“社会改革主义者,特别是教育改革主义者,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父母,特别是那些贫穷的、受过很少教育的父母,不关心自己子女的教育,而且不具有为自己的子女选择教育的能力。这纯粹是无稽之谈。”(21)p164只要政府在不再充当教育的直接管理者和提供者的同时不放弃自己作为公共资金的提供者和个人自由的公正保护者的职能,我们就能够像弗里德曼(M. Friedman)所预期的那样用一种更为灵活的资助方式(他说的是“教育券计划”)重建公共教育体系,并用一种“给予所有家长以较大的控制孩子教育的权力”的方式,“就像我们中间那些高薪阶层的人们现在实际上具有的那样”,将知识更有效地“带回课堂”。(21)p163

  注释:

  ①美.詹姆斯·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②美.S·鲍尔斯、H·金蒂斯.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③瑞典.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④Davis,Kingsley and Moore, Wilbert E..分层的一些原则[A].美.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第二版)[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⑤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⑥美.丹尼尔·贝尔.英才治国与平等[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⑦Claude S. Fisher, Michael Hout, Martin Sanchez Jankowski, Samuel R. Lucas, Ann Swidler and Kim Voss, 人为的不平等[A].美.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第二版)[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⑧美.兰德尔·柯林斯.教育成层的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⑨Wrong, Dennis H. 1959. "The Functional Theory of Stratification: Some Neglected Consider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4.

  ⑩Melvin M. Tumin.分层的一些原则:一个批判分析[A]. Grusky,David B.,社会不平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A]美.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第二版)[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教育公平的政治维度(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探寻道德教育的根性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