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外在特点与核心特征

2024-05-02

汪晓东

编者按:微课是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热点,但目前有关微课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争鸣以及历史溯源层面,而实践研究尚不多见。为此,本刊特开辟“中小学微课应用”专栏,在研究其国内外应用的基础上,向国内中小学教师介绍微课的具体应用案例以及微课在不同学科的应用模式、措施、策略、效果,以更好地促进微课及其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近两年,“微课”一词火遍大江南北,特别是进入2013年,各种微课大赛和培训活动此起彼伏,颇有“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言微课”之态势。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和流行,必然有其区别于以往相似事物的特点,那么,微课的特点是什么呢?

微课的产生和推广,得益于其形式上的变化

一是资源类型的变化。十年前的资源建设,主要建设的是课件、教案、习题等“部分性”资源,而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内容的“整体性”资源。课件、教案、习题等都只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到的某部分资源,且是基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想化设计而制作出来的,较难反映出教学的全貌和真实状况。微课的主体是视频,其所蕴涵的信息量及对课堂教学的反映是其他资源难以比拟的,因此微课的提出才能引发大众的追捧。

二是资源粒度上的变化。课堂教学视频可以满足前述资源类型的需要,但因其时间长、文件容量大而与互联网的传播规律相悖,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视频的传播与分享遭遇瓶颈。因此,尽管各地都建设了不少优秀教学视频库,但使用效率和效果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微课的“时间短”这一核心特征,恰恰解决了课堂教学视频的不足,解脱了教学视频的束缚,才能成为新的热点。

三是资源名称上的改变。微课最开始的名称是“课堂视频片段”,2009年已在佛山市开展实践,但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当媒体人给其取名“微课”后,则迅速传播开去,引发全国热潮,再次证明在互联网时代,好的名字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微”是微课形式变化的首要特征

所谓“微”,指的是视频的时长较短,一般在5分钟左右,最好不超过10分钟,因为在互联网上,人们观看视频的忍耐度通常不会超过10分钟,这也是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规定微课不超过10分钟的主要原因。

形式上的变化,有时也会反过来引发事物其他属性的变化。由于微课在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微”或者说“短”),使得微课有一系列其他方面的属性变化,也就因此有了微课的其他几个特点——

“小”是微课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小”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微课文件的容量小,因为时间短,所以微课视频的文件容量可以大幅减少,一般只有几十兆甚至十几兆,这完全符合当下互联网播放视频的带宽和速度,也就使得微课视频的传播和分发有了较好的物理基础;二是指微课的选题小,因为时间短,所以微课不可能像以往的课堂视频一样讲授一个完整的单元,只能针对某个知识点、某道习题或某个学习环节进行讲解。

“精”是由“短”所带来的另一个微课的特点。

所谓“精”,指的是微课的设计必须精致、紧凑,不能拖泥带水。因为时间短,所以微课中的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都应该经过精心设计,否则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课堂视频,教师有较多的时间来导入学习内容,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组织学习活动,微课则不然,每一段教学活动都需要进行更精致的设计,因此设计微课就像拍一部短片一样,除了惯常的教学设计,还要有详细的脚本规划以及镜头的组织安排,否则很可能就超时了。

上述分析的是微课因其外在形式的变化而产生的新属性,这些固然是微课的重要特征,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仅有形式上的变化恐怕还不够,必须在根本上区别于以往的资源,这样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面向学习者”是微课的核心特征

笔者认为,“面向学习者”才是微课区别于其他以往资源的核心特征。以往建设的资源,无论是课件、教案、习题,还是教学视频,从根本上说,面向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课件、教案、习题等资源,显而易见是给教师参考或上课时使用的,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用的。课堂教学视频,尽管人们也宣称它可以给学生观看,但实际上无论从制作成本还是建设机制方面来分析,并没有把学生作为主要或首要观众。

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从成本上来说是较高的,一节课的制作,通常都要双机拍摄以及后期剪辑,还要考虑灯光、录音等各种环境,即使不算授课教师以及听课学生的人力成本,单从技术制作角度而言,没有几千元是做不出一节课的。尽管现在有自动录播系统,但其智能化程度和拍摄效果仍未达到专业人士的水准。

因此,一般教师并不会轻易去拍摄自己的课堂录像,大部分都是为了评奖或展示才会请人来拍课,这也是多数教学视频资源库建设常用“以评促建”方式的重要原因。而“以评促建”的一个负面效果就是,大部分教师为了迎合评审的需要,多在视频中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以体现自己的教学功底如何深厚、教学技艺如何高超、教学理念如何科学、教学方法如何先进,对于如何支撑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习内容的呈现等)反而重视不够,甚至有意摒弃,这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视频如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呢?实际上,也很少有学生去看教师拍摄的课堂教学视频,这些视频主要还是用来给同行学习和借鉴的。

尽管面向教师的资源有其自身的价值,但其价值却因借鉴过程中的两次衰减而大打折扣。现有的资源使用逻辑是,教师通过观摩和借鉴优秀教师的作品,改善自己的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这个逻辑看起来很好,实施起来则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目标,甚至远远达不到目标。一位优秀的教师将其教学中使用的教案、课件乃至视频等共享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学习,但观摩学习的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优秀教师的想法?即使观摩的教师能完全理解优秀教师的设计意图,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将所学转化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在这个“学习—转化”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存在衰减,其实际产生的效果(即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度)并不理想。

既然在“学习—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衰减现象,那何不由优秀教师直接为学习者做一节课?这样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这就是微课“面向学习者”的核心特征,也是微课区别于以往教学资源的本质特征。

这一特征笔者归纳为“悍”,即微课强调的是效果,是对学习者学习支撑的效果,一节微课是否优秀,关键在于它的效果是否强悍,能否解决学习者的困惑。通俗点说就是,学生不懂,看了微课后就明白了,这样的微课就是好微课。

微课的外在特点与核心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微课: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