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课堂教学设计特性:具身认知视角

2024-05-04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课堂逐渐趋向于一个充满技术和更加人本化的泛在学习空间,未来课堂概念应运而生。目前对于未来课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未来课堂的空间设计、技术应用、特点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还缺乏与未来课堂特性相应的教与学方式及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开展具有前瞻性的未来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推动未来课堂实践。教学设计中隐含着关于认知和学习的理论。虽然传统认知观对教师主导的,以传授客观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其作为面向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实现意义理解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不再是充分的。当代认知理论研究已完成了由离身到具身的范式转型。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及认知、身体与环境交互的重要性。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未来课堂的教学设计不再仅仅是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性步骤,而是为在教学中产生更多的可能性而做好准备,其具有学习内容的情境性、学习环境的无意识性、教学目标的生成性、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以及学习活动的体验性等特性。


  关键词:未来课堂;教学设计;认知理论;具身认知;特性;


  作者简介:王靖,讲师,苏州科技学院传媒艺术学院;作者简介:刘志文,讲师,苏州科技学院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研究所;作者简介:陈卫东(通讯作者),博士,教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访问学者,苏州科技学院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江苏苏州215009)。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尽管目前尚未获得令人信服的解答,但共识日趋统一,即未来的学习者应该是能够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利用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创新性人才。然而显而易见的是,作为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主要实施载体的现有课堂,其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的特点及课堂形态很难满足这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我们变革和重构现有的课堂。(郑金州,201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新技术在课堂中使用,原有教室的边界不断被打破,课堂逐步趋向于一个充满技术和更加人本化的泛在学习空间。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未来课堂的概念应运而生。尽管目前还没有关于未来课堂的权威统一定义,但在关键问题上研究者们还是取得了共识。有学者认为,未来课堂使得原先简单的教室课堂成为一个由人、技术、环境、资源等要素构成的泛在学习环境,是基于对传统课堂存在不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使用新型的课堂教学技术和策略构建的满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学习环境。(陈卫东等,2011)未来课堂是新技术对传统课堂变革的产物,吸收了人本主义、互动教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精华,借助智能空间、云计算和人体工学等技术支持,开展以互动为核心的教与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面向21世纪的技能。(陈卫东,2012)


  近年来未来课堂的研究已经引起了教育界、政府部门、IT企业等机构的重视,美国的NASA、微软、Intel、苹果等知名企业科研机构都着手进行未来课堂、未来教育项目的研究。新加坡通信管理局也斥巨资开发未来课堂,中国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与企业也联手进行未来课堂的研究,并在台湾部分地区中小学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新兴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促使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从原来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转向以互动电子白板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研究。随着无线技术和多触屏技术的引入,这个领域的研究将更趋活跃。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可以发现,目前对于未来课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未来课堂的空间设计、技术应用、特点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还缺乏对未来课堂教学设计的系统研究。教学设计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开展具有前瞻性的未来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推动未来课堂实践。


  二、未来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转向——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


  Duffy和Jonassen认为,教学策略和方法明显受到哲学假设的影响,而教学设计中隐含着关于认知和学习的理论。如果教学设计不是完全按照菜谱式的方案来实施,那么当情境变量需要教育者一方做出决策时,潜在的一系列假设,无论这些假设是默会的还是明确的,将驱动决策的制定。(Duffyetal.,1992)从历史的观点看,教学设计产生自行为主义,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立面出现的认知学习理论逐渐居于统治地位,在认知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设计逐渐走向成熟,在教学实践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在乔纳森等学者的推动下,建构主义在教学设计与技术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综观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观点在不同的时期为描述学习和设计教学提供了理论框架。


  在为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框架的各种理论基础中,传统认知主义的影响力最为深远。时至今日,仍然明确或默会地驱动着教育者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做出决策。传统认知观建立在知识本身具有确定性和统一性的知识观基石之上,把教学视为单纯发展学生心智的过程,而在实践中这种心智往往又指向与外界丰富复杂的环境割裂的单一思维能力,学习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变成了原子式和封闭式的机械操练过程,并被认为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和认识能力的发展。(陈柏华,2011)尽管传统认知观对教师主导的、以传授客观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理论价值也应该予以肯定。但是其弊端与缺陷也日益显现,作为面向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实现意义理解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不再是充分的。虽然面对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趋势,教育者主动或被动地对传统课堂环境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在技术装备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但目前的课堂教学的本质仍然是以将信息从教师传递到学生为主要目的,知识的交流和共同建构基本无从谈起,相当数量的教学活动还停留在单向式传授为主的层次,缺乏以人为本、学生自主、主动、探究、互动等学习模式。诚如叶澜教授所批判的,“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最根本的缺陷”。(叶澜,1997)


  究其根源,传统的认知主义在哲学上主张心身二元,在心理学上重视信息加工,在人工智能中强调普适计算,其共同之处在于对身体和经验的忽视以及对符号与表征的强调。从二元论也即心身关系来考察,传统认知主义属于离身认知的范畴,也就是说,秉持心身分离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基于计算隐喻,心智被认为是按某种程序(算法)对符号进行的操作(计算),教学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客观知识的获得,教学就是一种既定心智的抽象表征活动。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认知主义仍然是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石,它明确或默会地驱动着教师的教学设计活动的决策。但是面对未来,继续沿袭“离身认知”范畴的理论框架,无论是认知主义抑或是作为其改良的联结主义,都无法解决一些关键的教学设计问题,更无法适应作为泛技术支持的、以高互动为特征的、个性化的智能学习空间的未来课堂。简言之,如果未来课堂的教学设计依然建立在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和实践基础之上,那对未来课堂不啻于一场灾难。但是,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人们在认知本质、学习与教学过程的新近探讨,已经对这些传统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人类学、神经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生态学和生物学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领域之间,已经出现了可喜的概念融合,而这些融合的共同理念就是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和动力性。具身认知成为一个焦点论题,成为了继信息加工理论、联结主义(Connectivism)等认知理论之后诠释人类如何获取知识的新视角,代表了认知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取向,被看作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所在。

未来课堂教学设计特性:具身认知视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高校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现状研究与改进对策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