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童诗品味表达———“文体与表达”视角下的童诗教学策略(2)

2024-05-03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紧扣“不解”感受文字的表达秘妙。“你知道什么叫‘不解’吗?文中的小娃不解的是什么?”小娃不解的是他以为自己藏得很好了,这次偷采没人会知道。“除了小娃自己认为藏得很好,有谁知道他没有藏住?”通过和学生共同探讨,学生恍然大悟:小娃“偷采白莲回”,想藏好不让别人发现,可是他却不知道“浮萍一道开”暴露了他,除了他自己不知道自己已经暴露了外,全世界的人都看在眼里了,多有趣啊!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不解”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类似这样的“傻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畅所欲言,和文中的小娃建立起了生活中的联系,对小娃的心理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小儿垂钓》中的“怕”也十分精妙。蓬头稚子怕什么呢?是怕诗人的询问惊跑了鱼因而请他不要过来?还是要路人走近些再告诉他?生动传神、画龙点睛式的心理活动描写,让整首诗显得更有灵性,给读者更具想象的空间。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诗歌是一门精粹的艺术,用字是不能忽略的。”

三、想象画面,诵出童诗情趣

宋诗有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的文字是静态的、呆板的。我们就是要通过诵读将静态和呆板的文字变得生动可感,让每一个文字活起来,感受到诗句的美。童诗的画面感特别强,人物形象特别鲜明,如何让学生的脑海中逐步浮现这样的画面呢?“一首诗诗意的多少取决于它激起人们想象力的程度”,同样,对一首诗能有多深的理解,也取决于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给予了这首诗多少想象。诗歌是需要联想的,与想象不可分离。

1.在想象中走进画面

如在教学《村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两句诗时,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放纸鸢孩童的快乐,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让学生想象一下放风筝的儿童是怎样奔跑的,他的脸上有什么样的表情,他会说什么。至此,学生充分调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放飞自己的想象,将文中静态的图画转变成真实的活动场景,仿佛自己来到了放纸鸢的空地上。

又如在《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感受“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所描绘的情景,教师引导追问:“挑促织就是我们说的斗蛐蛐,蛐蛐在战斗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响?蛐蛐的主人会说什么呢?旁边围观的小朋友又会是怎样的表现呢?”让学生作为主持人介绍一下这样一次“挑促织”的场面。学生兴趣盎然,用各自不同的想象诠释着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中,教者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让静止的文字活跃起来,活跃学生的童心。让学生的想象在时空中翱翔,进而享受简练的文字带来的独特体验。

2.在诵读中感受情趣

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的叙述简要如下: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通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学段的教学要求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但三个学段都重点强调了优秀诗文是需要诵读的。诵读在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画面、体验古诗情感、感受语调音韵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在朗读《池上》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想象画面,走进人物内心,我带着学生放慢朗读的节奏,让学生的想象驰骋,思维活跃起来。在朗读的时候,我又让学生比较哪句应该读得最慢,哪几个字最慢。于是,通过比较发现,最后一句“浮萍一道开”读得慢一些,最后三个字“一道开”读得更慢一些。通过教师的范读、同学的试读,比较哪种读法能让画面感更强,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充分浮现在脑海中。

诵读童诗品味表达———“文体与表达”视角下的童诗教学策略(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及评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